百年夢醒(六):承上天之福佑,中華文化包含著更加扎牢自身根基的因素

2024年06月23日 16:20     評論»

接前文——的根基與共產理論的危害

文:敬謝恩 來源:正見網

三、 承上天之福佑,中華文化【小編推薦:探尋復興中華之路,必看章天亮博士《中華文明史》】包含著更加扎牢自身根基的因素

前文說過,中華民族根基的實質是,中華民族一直在主動同化宇宙中原本存在的之規律,所以得到了許多方面的美好結果。

在中華民族所得到的眾多美好結果之中,有一種極其重要的方面,就是中華民族在上天的深厚福佑、引導和傳授之下,其文化的結構自身就包含著許多神妙的安排,能夠使自身的根基扎的更加深遠寬厚、更加牢固。在這些方面有許多表現,現摘要予以簡述。

(一) 自上古以來,一直把「」作為根本的文化傳統

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非常豐富,囊括各種建築、用品、飲食、服裝、禮儀、詩詞、歌詠、武器等等,洋洋大觀,令人嘆為觀止。但是構成中華文明【小編推薦:探尋復興中華之路,必看章天亮博士《中華文明史》】最典型特質、最根本特徵的,是中華民族文化對道德水準提升的重視,也就是「重德」。這是最根本的精神特徵。

「重德」作為中華文明最典型、最根本的精神特徵,在中華物質文明中也有突出的體現。就以服裝為例,中國古代不同朝代君臣、士大夫、仕女的服裝的樣式、構成、各部分的名稱,都體現著對天地的敬重、對修德的重視。所以人們在穿衣戴帽的時候,也就都是再一次的接受這種「重德」理念的提醒。建築、用品、飲食等等都是如此,往往兼具這種提示「重德」的功能。

自從中華上古、以至於黃帝堯舜、歷朝歷代,都是以「重德」作為最根本的文化傳統。就的構成來說,佛道儒三家相互輝映,構成中華文明的主體。其中,儒家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體現為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「自以至於庶民,一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其中所說的修身,實質也是修德。而道家、佛家本身就是修鍊,就是教導人們修真、重德、修善。

中華民族確定「重德」的文化傳統,這是對善惡有報之信仰的最深刻的領會、最聰慧的運用,也是中華民族正在主動扎牢自己的根基的表現。

(二) 所採取的道德培育體系豐富、高深、而且實用、有效

中華民族的「重德」不是空話,而是伴隨著系統的道德培育體系而留傳下來的。在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培育體系中,其道德標準的體系是「仁義禮智信」之五德;也有表述為「忠孝節義」等等的,在本質上與五德一致。

在培育過程中,認為「仁為五德之本」,同時認為「孝也者其為仁之本與」,所以實際教育中以家庭教育為先、以社會教育為先、以孝為先。而這一點最符合人性,也最容易奏效,同時也具有最深刻的心靈震撼力量。

在家庭與社會普遍重視「孝」的教育的基礎上,中華文化也注重仁德、忠誠、禮敬、信義、智慧、淡泊、勇敢、負責、承擔、毅力等各種品質的全面培養。國家求忠臣于孝子之門,而每個人、整個社會也樹立了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順次成長體系。

與這種教育成長體系相配合,在民間形成了以宗族對教育的重視為依託、以家族家庭教育為單元,以鄉里教訓為基礎、以三老和士大夫表率為背景的民間道德教化體系。而國家方面,則在黃帝時期甚至更早時期、就已經形成了以「重德」為本、以經典傳承為核心的官學教育系統。

中華民族的道德培育體系是多方面、完整的,而且具有很強的深刻性、實用性、有效性。這也是中華民族在主動扎牢自身根基的表現。

(三) 所採取職官、為政、輔政體系以道德提升、幫助改過遷善為核心

中國古代的國家機關、職官體系以周公製作的《周禮》為基礎,而《周禮》應該有其更深的根源,可能來源於黃帝時期或更早。

這種國家機關設置以及職官體系在周代撰寫成為《周禮》后,歷代都在參酌,總體格局沒有實質變化,一直沿用到清末。

為政體系:以順應天意、教化人民、足以為萬民表率為特徵

的為政體系,首先與當代共產主義所宣傳的、以階級鬥爭為核心與基礎的國家功能差距很大,在理論認知上截然不同。其次,也與現代民主體制下的國家功能的認知存在相當的差距。因為,中華傳統文化【小編推薦:探尋復興中華之路,必看章天亮博士《中華文明史》】中的為政體系是以順應天意、教化人民、足以為萬民表率作為自身特徵,作為自身基礎的。就此,有很多方面的體現。

例如天子的設置。國家最高領導者為天子,其含義乃天之元子。天子是依據天命、所以享有大位,因此必須注重德行。否則,如果悖亂失德、情況嚴重,就有可能失去天命,從而失去大位。這在中華傳統中是整個社會的基本共識,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共同理念。再例如王后的設置。與天子齊體而尊貴者是王后,乃天子之妻,經受封的程序、從而擔任「后」。后的身份與職責是「」,作為天下所有女性的師範和表率。如果其德行悖亂,不足以「母儀天下」,也會被廢掉。中華傳統的這一設置與世界上其他相同時期的文明國家基本相同,但是增加了「母儀天下」的道德表率職責,是中華文化所獨有、或者所特彆強調的。

還有國家對各個官員的錄取與考核,首先重視的往往並非才能,而是首先注重品德、德行,總之是德才兼備、以德為先。如果在任職過程中發現其德行不足以為民表率,例如出現不孝于父母的情形,即使確實有辦事能力,也會被罷免甚至被治罪。

職官體系:以教化人民、提升道德為中心與根本

在中華傳統文化【小編推薦:探尋復興中華之路,必看章天亮博士《中華文明史》】中,對於國家之職能的認識也與現代國家理論不同。在傳統文化中,國家的職能、作用之根本,在於輔助上天、運用上天所賦予的權力來實施教化。所以,教化百姓就成為國家的核心工作之一,也是國家合法性的來源。

反映在職官體繫上,中國古代官職體系有三方面的核心職能:其一是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和經濟建設中的某些困難;其二就是推動國民的教化、使其同化于禮制;其三是完成軍事保衛。而在上述三方面職能之中,是以教化人民、使其同化于禮制,而且要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、要能夠取得人民的擁戴與信任,以此為中心、為根本的。

所以國家的職官體系中包含一類專門負責教化的官員,在上古稱為「司徒」,在後代各有不同的名稱。上古司徒負責對人民推行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等教化,後代的教化內容隨著時代有所變化,總之圍繞著禮、孝、德等。除司徒等直接負責教化的職務之外,還要設置各種官員負責與教化有關的其他工作,例如負責祭祀上天、大地與山川的官職,負責祭祀祖宗的官職,負責區分親屬關係的親疏並安排秩序的官職,負責宴會賓客的官職,負責考察人品孝慈的官職,負責考察民風並給國家予以彙報的官職,等等。

輔政體系:以善惡有報信仰為基礎,輔助君主改過遷善、凝聚智慧

所謂輔政體系,首先是指輔助天子、皇帝、國王完成為政事務的體系,是輔助體系的一種。對國家職能作用的認識與共產主義的認識、與當代民主憲政理論的認識都有很大的不同。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天子的職能作用在於輔相天地、完成教化、足以為天下表率,那麼相應的輔政體系也是圍繞著這個核心。由此,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有許多特殊的安排。例如:重視師道。要給天子、國君、太子在身邊設置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等。

再例如:重視史官。至少在黃帝時期中華民族就已經出現了史官。史官制度的常規是設置左右兩名史官,同時負責、各自記錄天子、國君的言論和行動,從而達到對天子、君主的幫助和監督。史官還負責觀測天象,掌管國家圖書館、文獻資料,也負責占卜。之所以賦予史官這麼多的職能,是要讓史官以天人之際的道理和史實來輔佐天子和君主。

還有,重視臣道的規勸職能,對「忠」的定義十分深入。所有臣下的職責並不是單純執行,而是要對主上的錯誤決定提出規勸。如果主上決定有誤、而臣下不提出勸諫,就已經屬於不忠。

中華傳統的這種輔政體系——也就是如何服務於天子、皇帝、君主的職官體系設置,並不是圍繞著天子、君主的權力意志,而是圍繞著「善惡有報」的規律。更詳細的說也就是,中華傳統輔政體系並不是基於人性之中對「自由意志、揮灑自如」的傾慕,從而考慮如何保障天子、君主可以隨意施展自己的意志自由,進而發展出來一套「唯君主為大」、「唯君命是聽」、「唯君權為上」的價值觀、工作體系。雖然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上,這一類的東西也曾經出現過,例如戰國時期某些法家人物的理論、後代某些佞臣的言論態度等,但是這些理論和言論並沒有納入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輔政體系之中,甚至在整體的為政體系中也是長期作為被鄙視的言論觀點,在歷史中作為一種映襯性的負面教訓而存在。

總之,中華傳統文化的輔政體系是基於對「善惡有報宇宙規律」的信仰,其核心是考慮應該如何彌補天子、皇帝在品德及智慧方面的某些不足,從而使天子、皇帝以及國家、人民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
以上所有這些方面,都是中華民族、中華文化在主動扎牢自身的根基,展現在國家工作領域——包括國家職能的理論、國家領導體系的設置、職官設置等方面的體現。

(待續)

喜歡、支持,請轉發分享↓

歡迎您發表評論: